91成年版|国产wwwwww|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性色|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伊人

安徽澄道拍賣有限公司
藝術品拍賣

國博回望70年文物回流之路

發布日期:2019-9-17 瀏覽次數:2880

     

    《五牛圖》《伯遠帖》原作僅展30天!他們與耳熟能詳的圓明園鼠首、兔首,“方罍之王”皿方罍等,70年來600余件回歸文物,共同鑄成了一條文物的回歸之路。

 

EcjeVeOBvMtgwkCAcGNT8W79e2T5sI8ymyGCK64O.jpeg

 

韓滉《五牛圖》卷  唐代  故宮博物院藏

(展出安排:9月17日-10月16日為原件展出,10月17日-11月17日為復制品展出)

 

mE5RQKnkoX5uNIY00C88SMwPrQhweoNqrkjBRB8T.jpg

王珣《伯遠帖》卷,晉代,故宮博物院藏(攝影/余冠辰)

(展出安排:9月17日-10月16日為原件展出,10月17日-11月17日為復制品展出)

 

4iTqVueMt0YqUgxhH87Zd5t7ZraUNneBJM1XJySe.png

青銅器文物回流

“這是我國首次對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就進行全景式展覽,從展覽的規模、文物價值、呈現內容等方面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說。

 

dInEh2y2xKKDHEffT1sUQ1DFcQAfWnZaxGLuKzHz.jpeg

“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開幕現場(攝影:余冠辰)

2019年9月1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品不僅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伯遠帖》、《中秋帖》、圓明園獸首、秦公晉侯青銅器龍門石窟佛像等珍貴文物,也包括我國近期成功追索回來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出席了開幕式并致辭。

0apIIlglPMSWidHVUEK0Uryx8PABxhgE9qFdqlcL.jpg

qlEHdSks9RdzFLWAVGvpOcDcjAVMyKMPuglZOF3m.jpg

“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展覽現場(攝影:余冠辰)

國家文物局回溯70年文物回歸歷程,對我國相關工作進行了全面的梳理,最終確定了25個經典案例,選出了來自18家文博單位的600余件回歸文物參展。

這批文物類別不一,年代不一,但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是歷經坎坷,回流而來。

展覽共分三個單元,25個“歸來”故事,帶大家回溯70年,流失文物的回歸之路。

smEqLVKiPoEP2G3RhJ5ml2DtuEbFRVFH1BgcyGoK.jpg

圓明園鼠首銅像,清代,弗朗索瓦•皮諾先生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x0MCjgNhDC1R1pYEbJ5j2K6usCUSpScOCTrK4xpM.jpg

圓明園兔首銅像,清代,弗朗索瓦•皮諾先生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第一單元:革故鼎新 昔往今歸

一、前蘇聯、前民主德國返還《永樂大典》與義和團旗幟

《永樂大典》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囊括了14世紀之前幾乎所有的中國古代典籍,它由2169書寫高手,耗時5年書寫而成。但令人扼腕的是,這部世界文化珍品,在朝代更迭、內憂外患中慘遭浩劫,尤其在八國聯軍侵華中,幾乎所有的《永樂大典》都遭掠奪。

2QOT0MCoDluUXRpIbRRsqFg05PEHX69h3waMNdFO.png

《永樂大典》

 

MeV6ZBDP9zA5VrnVAUb3hEUmHpu1XZqfwXjfKSw2.jpeg

《永樂大典》展覽現場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東德和蘇聯相繼就此事向中國道歉,并向中國歸還庚子年間搶掠的國寶。1951年,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系將11冊《大典》贈還中國政府。文化部接收后即撥交國家圖書館。1954年,蘇聯國立列寧圖書館又送還我國52冊,1955年,蘇聯科學院也通過中國科學院圖書館送還1冊。

此外,1955年12月21日,東德總理格羅提渥訪華,與他同行的,還有十面義和團戰旗和三冊永樂大典書籍。1959年,蘇聯政府派遣代表團訪華。為了表示對庚子事件的歉意,蘇方代表團團長給中國人民帶來了60年前,被俄國侵略軍奪取的義和團起義大軍軍旗旗桿上的金鐵拳。

o8ezXW9hC3QeYcU1wjrvQJ8NHSUigNTL9SAiIbVq.png

格羅提渥向周總理送交義和團旗幟

NOczLnMnFkpzDi21AZwwXMUNWsBDmBA2jQBjp6e4.jpeg

此次在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一段非常珍貴的視頻,是周恩來總理接受民主德國總理歸還的義和團的旗幟和永樂大典的視頻,這個視頻拍攝后從來沒有播出過,在展覽中是首次播出。

二 三、香港搶救征集珍貴書畫、錢幣文物

建國初期,我國政府就開始主導流失文物的回歸工作。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心下,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成立“香港秘密收購文物小組”,專門在香港從事珍貴文物搶救工作,并最終保護和追回了大量流失的文物。其中,又以《中秋帖》《伯遠帖》的回歸最為后人所樂道。

FYA010DTlMWCXRi8LRbvVIlBe0Y3m8YB2YH4Hk7Z.jpg

ITiCdyYIepOcafxaI2fk9mZHVnsNXYk6li8bUKVM.jpg

五牛圖展覽現場(攝影:余冠辰)

rGwe3CWSWnhPXqbb7b4FSTMlDe0dyEwub5jdgnQo.jpeg

JujkOKOFY72e7v1tacBBwe7KqwCuZm1HScijc3dL.jpeg

展覽現場

 

5O8QfmPJJKCPkUI3NPq9g3jPe7jE3JMmLu9v46Ih.png

王獻之《中秋帖》卷(展期內為復制品展出),晉代,原作藏于故宮博物院

《中秋帖》《伯遠帖》和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快雪時晴帖》被乾隆統稱為“三希”。中秋、伯遠二帖曾被溥儀攜出紫禁城,其后幾易其手,輾轉至港。1951年10月,鄭振鐸得悉“二希”即將詢價出售的消息后,立即在徐森玉、胡惠春、徐伯郊等人的協助下,啟動文物搶救工作。周總理高度重視“二希”的搶救征集,專門作出批示。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長的王冶秋奉命偕同上海文管會主任徐森玉、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兼程南下談判,最終成功購回“二希”,撥交故宮博物院收藏,結束了兩件國寶長達數十年的顛沛流離。

此后幾年間,“文物小組”有計劃的征集了唐韓滉《五牛圖》、五代董源《瀟湘圖》、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宋摹本)、宋徽宗趙佶《祥龍石圖》等重要文物,這些文物的回歸,成為新中國保護文物的一段佳話。

其他知名書畫展品還有:

 

cL6nurv6s2diNcY342a1YiPOIP5JD1ncx58Kwwnt.jpg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展期內為復制品展出),宋代摹本,原作藏于故宮博物院

 

LUa0rPhIp7GIYhteH85cFstYEZLUbOIeXdR54i1G.jpg

董源《瀟湘圖》卷,五代,故宮博物院藏(展出安排:9月17日-10月16日為復制品展出,10月17日-11月17日為原件展出)

 

aN65KAVkAZbQVcmRo3PhgzDTpRv3NTo7qB51ZRsh.jpg

趙佶《祥龍石圖》卷,宋代,故宮博物院藏(展出安排:9月17日-10月16日為復制品展出,10月17日-11月17日為原件展出)

四、楊銓捐贈文物

清末民初的收藏家楊銓一生致力于文物的收藏保護工作,1958年,原廣州美術館剛成立開放不久,藏品短缺,時任廣州市市長的朱光得悉楊銓收藏文物,就向楊銓商借了一批古字畫給當時的廣州美術館展出,聲明展覽結束后保證送回香港。楊銓很快同意了,直接送來了200多件字畫。展覽結束后,借展的字畫正待裝箱運港時,朱光接到楊銓的來信表示:借展的字畫不要送回香港了,我還有文物送回給祖國。

不久,楊銓第一批捐獻文物運抵廣州。1960年春,楊銓又運來了第二批捐獻文物,并附上給朱市長的一封長信,信中明確表示:“愿將家藏文物全部無條件分批捐獻給祖國,供廣大群眾共賞。”從此以后,每年楊銓都會運送數十箱文物回廣州。直至1964年,捐獻工作才基本結束,總共運回文物8批,5542件(套),其中陶瓷3390件(套),銅器231件,玉器184件,竹雕244件,木雕26件,古墨620件,書畫296件和一批文物圖書資料;另捐獻給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桂林博物館數百件文物。其捐獻文物數量之大、品類之多在當時廣州尚屬首例。

6FzCBomyyI2hetDIBm7FViLZULpnHM6k4Uskuq1J.jpeg

侯寶璋捐贈文物

五、侯寶璋捐贈文物

侯寶璋是中國著名的病理學家,醫學教育家。他熱愛中國文化,也是一位文物收藏家和鑒賞家。他一生省吃儉用收藏了大量流散海外的陶瓷、書畫和善本古籍等珍貴文物,其中不少為國寶級的珍品。大英博物館就曾開出百萬英鎊的高價收購他的藏品,都被他婉言謝絕。

為了不讓中華文物流散海外,1963-1972年間,侯寶璋與夫人廖文英女士先后數次將珍藏的書畫作品804幅,晉、唐、宋瓷器文物506件,圖書2067冊捐獻給故宮博物院。此外,在1963年侯寶璋還將他收藏的十多件古代中國醫學文物捐獻給中華醫學會。

第二單元:多措并舉 殊途同歸(1978-2012)

六、葉義捐贈犀角文物

葉義(1919年至1984年),中國香港特區著名文物收藏家、鑒賞家,一生熱愛祖國的文化遺產,積極致力于文物的搜藏與中國傳統藝術的研究,他的收藏涉及比較廣,既有“塊兒頭”偏小的犀角雕、瓷器、竹刻,又有明式家具這樣的大件藏品,同時還包括部分書畫作品。

xSRSemcf7Nsfny3xs3VwTXYWXqeC9PvxB71jDves.jpeg

MB7SJm1oncTwoP3xasWtHFscqEVgeNuK5lMo6uFn.jpeg

葉義捐贈文物

1984年,根據葉義先生的遺囑,將他收藏的明清兩代81件珍貴的犀角雕刻捐贈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些犀角雕刻大小、重量不等,其中最重的為678.7克,最輕的僅39.2克,總重要為21500克。以杯為主,共七十三件,另有匜二個,壺一個,花盆一件,鍘刀架一件,觀音像一座,彌勒像一座,佛法具(洗)一等七種八件。此次展覽展出了多件葉義捐贈故宮的犀角雕刻。

七、格林伯格捐贈頤和園銅窗

1908年,位于頤和園萬壽山上的寶云閣,有4扇大銅窗和6扇小銅窗不翼而飛。這座閣樓建于乾隆二十年,通體使用的材料是高麗國王進獻的上好青銅,當時造價折銀65000余兩,相當于乾隆朝國庫銀的千分之一。銅窗丟失60余年后,有人從法國寫信給頤和園,要以20萬美元出售銅窗。

oVk18YnjBtNB4YCYG8NNY2bLTpO7GdEHLKHKiNnt.png

頤和園寶云閣

 

I3phfuUfparTXnXjmJ0lnLY6ijTVmLxwyZnCjRo2.jpg

頤和園寶云閣銅窗(攝影/余冠辰)

直到1993年,二十世紀美國金融保險領域的教父級人物格林伯格出資53萬美元購買了這十扇銅窗,并無償送還給中國,他認為“進入外國投資時候,必須了解當地文化,因為每個國家都不同,產品必須適合當地。而最關鍵的,是一定要對那個國家有所貢獻,而不能只是索取。”他是第一個將流失海外珍品歸還給中國的外國友人,并引領了更多人仿效。僅此一項,就值得中國人牢記“格林伯格”這個名字。

八、從英國追索三千件文物

1994年6月到1995年初,中國駐英使館和英國警方收到了若干封匿名信,舉報中國文物被走私到英國,并提供了走私路線、進貨批量和市場交易等情況。根據舉報,英國警察總署發動了突襲,分別在英國兩個港口截獲了兩批走私文物,共計7卡車,約6000件,其中中國文物三千余件。

cnbpk9qWnDIHBR8LYADbl8MWLn5nc0n7wYNko70V.jpeg

經過鑒定和取證,1996年,中國以國家文物局的名義,要求英國歸還這批文物。但英國皇家檢察院以走私地點不在英國為由,不對盜竊人員提起刑事訴訟。后經律師行建議,中國作為一個主權國家,可以運用“國家豁免權”這一策略,將文物凍結在警方手中。后經國家文物局的多方努力,1998年2月10日,英國同意歸還3000余件屬于中國政府的文物并簽署相關協議。現在,這批文物一直被保存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此次展覽選取了其中的部分文物向公眾進行展示。

3ViVkjiVl5jXImB2G0bgbVny3egTUVoFfrHMxAY3.jpg

莊氏捐贈書畫文物展覽現場(攝影:余冠辰)

九、莊氏捐贈書畫文物

菲律賓華裔莊萬里作為菲律賓僑界首富,畢生酷愛中華文化,生前致力于收藏流散在外的中國古代書畫。生前,他共收藏中國書畫數百件,并希望能讓這些書畫好地回歸故國。1965年,在他去世后,其子女根據其遺愿,于2000年以“莊萬里基金會”的名義,將莊氏家族保存的“兩塗軒”233件宋元明清書畫慷慨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這些作品涵蓋自宋至現代八百年的時間跨度,包括人物、山水、花鳥和書法等各個門類,其中精品薈萃,不乏上乘之作。其中有時代最早的宋代范寬傳派畫家的《秋山蕭寺圖》,是彌足珍貴的上品。另外還有明代著名畫家林良、杜堇、謝時臣、陳洪綬、清代王鑒、鄭燮等人的作品。

十、從美國追索王處直墓浮雕石刻

2000年2月的一天,一個越洋電話打到了河北省文物局:“英國克里斯蒂拍賣行圖冊上序列為第209號的拍品好像是河北王處直墓中被盜的石雕!”接到消息的文物局工作者顯得有些興奮,他們看到隨后傳來的拍賣圖冊后,越來越肯定這就是王處直墓甬道處的兩塊浮雕之一,隨后國家文物局立即啟動文物追索工作。

6cVHXKPF4DjGMFevDfiDXgKRYzgwEImsVtN162Qw.jpg

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右),五代十國,美國政府返還,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彩繪浮雕武士石刻(左),五代十國,安思遠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攝影:余冠辰)

2000年3月,國家文物局照會美國駐華使館,要求美方中止拍賣并返還流失文物,美國政府也對此表達了積極的合作態度。3月21日,美國紐約州南區地方法院做出要求相關機構中止拍賣的決定,并下達民事沒收令,授權海關部門將文物扣押沒收。2001年3月,在經歷一年的審判后,該法院做出返還文物的最終裁決。2001年5月26日,這塊浮雕武士石刻回歸中國。2011年,美國著名收藏家安思遠通過媒體報道了解相關情況后,主動將自己收藏的另一件武士浮雕石刻無償返還中國。

王處直墓武士浮雕石刻的回歸,是我國首次成功叫停國際流失文物商業拍賣,開辟了中美兩個大國之間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合作的先河。

r4pXeb8bG6KSKMbEpW7aK6GSD2Drj4Npai6TclF5.jpg

mFNpDqtQfPU8Of2TZF83UF5b1Hl6tkHNQ07XTtZB.jpg

龍門石窟石刻佛像展覽現場(攝影:余冠辰)?

十一、龍門石窟石刻佛像回歸

2005年10月22日,洛陽龍門石窟隆重舉行了“流失海外龍門石窟文物回歸慶典”,迎接流失海外80余年的7件龍門石窟文物,這批文物是利用國家財政專門設立的“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專項經費”從海外征集的,也是中國政府首次征集龍門石窟流失文物。

回歸的7件文物都是國寶,是北魏晚期至盛唐(公元493-756年)中國造型藝術極盛期的優秀作品,具有極高的科學、歷史、藝術價值,造像極為珍貴。

這批文物均系上個世紀前半葉被不法奸商自龍門石窟盜鑿出境,曾經分屬美籍華人收藏家陳哲敬和另一美國私人藏家,2004年國家文物局掌握相關線索并經專家研究確認無誤后,經過一年多時間的艱苦努力,將這批珍貴文物征集回國。

十二、英國返還清代大沽鐵鐘

鑄造于1884年的“樂威毅公祠”鐵鐘,又名大沽鐵鐘,口徑585毫米,鐘體高度650毫米,重量105公斤,曾被懸掛在石頭縫炮臺,是為了紀念1860年抗擊英法聯軍壯烈殉國的直隸提督樂善而鑄。

t6twritEJtsIUpn4XbsUBmIaxAOAgbZrVBVkU3ih.jpeg

大沽鐵鐘展覽現場

oIXevzRy0e3yd44PYD3DtS5Q0rHTO0euOTWC712w.jpg

大沽鐵鐘(攝影/余冠辰)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后,英國士兵將其作為戰利品掠奪走,并安置在維多利亞公園內, 20世紀末,鐘鈕在盜賊盜竊過程中被毀壞,后被搬回溫室,置于角落。2003年,中國留學生范輝到維多利亞藝術中心兼職時發現了鐵鐘,根據鐘體上的銘文,推測這是來自天津大沽地區的文物,隨即與國內取得了聯系。在雙方政府多次協商、當地華人華僑的多方幫助下,2005年5月英國政府議會通過了無償返還大沽鐵鐘的提案。

十三、從日本追索北朝菩薩石立像

北魏朝青石圓雕菩薩立像,是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龍華寺遺址窖藏出土的一類石刻佛教雕像。1976年出土于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但卻在1994年7月初被盜,流轉到英國文物市場,1995年被美秀博物館斥巨資購得,成為該館的展覽文物。1997年12月29日,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古佛像研究專家的楊泓收到了一份來自日本美秀美術館藏品的精裝目錄。該目錄中的一件雕像藏品極像1983年《文物》介紹的北魏朝青石圓雕菩薩立像。經過對比后,確認該雕像即被盜流失的北魏朝青石圓雕菩薩立像。

 

FU7mE3IUNJQuFr3CzYFhbMbRrv2D2PFfh5mDRAy0.jpeg

從日本追索北朝菩薩石立像

1999年12月11日瑞士米西奈斯古代藝術基金會( Maecenas Foundation for Ancient Art)主席馬里奧羅伯特先生( Mario Robert)將其所獲知的北魏朝青石雕菩薩立像的情況直接致函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文管所。2000年1月,山東省文化廳將有關情況匯總后,向國家文物局作了專題匯報,請求國家文物局幫助其對日本展開追索。

2000年8月24日日本東京舉辦名為“四大文明”的展覽。借此機會時任國家文物局指派外事辦公室主任王立梅與日本神慈秀明會會長小山弘子女士進行首次接觸。在此次接觸中,雙方以友好、坦誠的態度交換了相關信息與彼此立場,并達成友好協商、妥善解決糾紛的共識。2001年4月9日,王立梅與小山弘子在北京達成返還意向。日方愿以中日友好關系大局為重,秉持博物館職業道德操守,無償返還這尊北魏朝青石圓雕菩薩立像。在2008年1月,蟬冠菩薩像回歸中國,入藏山東博物館。

十四、從丹麥追索文物

2006年2月,丹麥警方在哥本哈根查扣了一批可疑文物,其中包括中國文物。警方及時向中國駐丹麥使館通報情況。隨后,國家文物局根據丹麥警方提供的資料,判斷這批中國文物屬于中國出土文物,并通過中國駐丹麥使館與丹方磋商,要求返還這批中國文物。

2007年8月,中國政府委托代理律師向丹麥地方法院提出將警方查扣的中國文物歸還中國的要求。國家文物局隨后派出工作小組赴丹麥對警方查扣文物進行現場鑒定評估,確認了這批中國文物共計156件,包括距今約4000年的玉鉞,以及漢代到明代各個朝代的陶俑,北齊的騎馬俑,元代的戴韃帽陶人及陶車、陶船等重要文物。專家初步判斷這批文物為上世紀90年代被犯罪分子盜自陜西、四川等地古墓,并走私出境。

Uw2QLR1ODEY1hTiUtuhwms5YpjxWHdNzKbPtxRyq.jpeg

中國政府堅決保護和積極追索非法流失境外的中國文物的行動得到了丹麥有關部門的理解和關注,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中國駐丹麥使館和國內相關部門密切配合,提供了大量充分有力的證據,并得到當地社會力量的支持。

2008年2月28日,丹麥地方法院宣判將這批中國文物歸還中國政府,4月4日順利完成接收手續。2008年4月11日,從丹麥成功追索回國的156件文物終于回到祖國,在北京正式開箱。

十五、范季融捐贈青銅器文物

2009年11月23日,美國著名的華裔收藏家范季融、胡盈瑩夫婦將他們收藏的  9件“國寶級”文物秦公晉侯青銅器捐贈給祖國,包括晉伯卣、晉侯蘇鼎、晉侯對盨、秦公鼎3件、秦公簋2件、垂鱗紋鍑,并且每件都有銘文,填補了先秦時代的一些歷史空白,堪稱國寶精品。

9NogAKpXpWhYb11m6028oZFX1swcDHdP8rYXNMEp.jpeg

范季融1936年出生于上海,上世紀50年代在香港求學,后赴美國,并在1959年與著名收藏家胡惠春之女胡盈瑩成婚,在岳父的影響下,范季融開始了他的收藏生涯。并在岳父的影響下,陸續向國家捐獻收藏文物。 1989年,胡惠春委托范季融把留存在上海的70多件瓷器捐獻給上海博物館。胡惠春過世后,范季融夫婦接手打理其中國瓷器、玉器、書畫等藏品,并多次幫助上海博物館從海外回購古代文物。自1991年起,范季融曾多次向國家捐贈青銅器、書畫等文物。

2009年,季融、胡盈瑩夫婦獲頒“文化交流貢獻獎”——這是中國政府為中國文化交流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外及港、澳、臺友好人士設立的最高獎項。

十六、從美國追索唐代石槨和壁畫

2011年5月11日,陜西歷史博物館“唐貞順皇后敬陵墓壁畫”移交儀式上,5幅唐代壁畫露出了真容,五幅壁畫平均長一點二米,寬八十厘米,全是隨從仕女像。其中,一級珍貴文物3件、二級珍貴文物2件,這是歷經六年努力,成功追索回國的重要文物。它們與2010年4月30日追回的同一陵墓中的“唐貞順皇后敬陵墓石槨”終于團圓。

JeSPVFDbGN0TRNmQ5BfvDIpgCUFgtiS0Bpiy2bxt.jpeg

唐貞順皇后敬陵墓壁畫

事情要從2006年1月5日說起。那一天,陜西省公安廳、西安市公安局對一起特大盜掘古墓、倒賣、走私文物犯罪團伙成立專案組立案偵查。經審查證實,自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期間,該犯罪團伙對西安市長安區大兆鄉龐留村西側的唐代貞順皇后陵墓(敬陵)實施盜掘,將陵墓內一套彩繪石槨和5幅壁畫分批盜出,并破壞了陵墓內6幅珍貴壁畫。隨后楊彬將重27噸的石槨以100萬美元倒賣到美國,5幅壁畫也下落不明。

2007年10月30日,犯罪嫌疑人楊彬被判死緩。追索流失文物就成為專案組最重要的任務,后經查證,彩繪石槨和5幅壁畫均流失到美國,有關部門迅速聯絡國際刑警組織協助開展追索文物工作。2010年4月,成功將流失美國5年之久的貞順皇后敬陵石槨無償追索回國。經過交涉,收藏5幅壁畫的美國古董商同意無條件歸還文物。2011年3月6日,5幅壁畫文物被安全押運回西安。

十七、曹其鏞捐贈漆器文物

2012年6月26日,浙江省博物館收到了一批珍貴漆器文物,其中包括宋代朱漆菱花式盤、明代萬歷年填漆雙龍戲珠長方盒、乾隆年間剔彩探梅寶盒等,共160件文物經杭州海關查驗之后,正式移交至浙江省博物館。

1jmvL9qAOLtwG9rbAqtkE94bAmoNc10COrrtHRSD.jpeg

曹其鏞祖籍浙江省寧波市,他與夫人一直致力于中國古代漆器的收藏,接收這批漆器之后,浙江省博物館設立了漆器專庫保存,并在博物館孤山館區設立“曹其鏞漆器藝術館”,成立研究中心對這批漆器進行深入研究。

第三單元 協和萬邦 四海歸心(黨的十八大以來)XwqoCrpsdrvc91HfE9Tc8rMp6oEDdp2BnYS8V0AW.jpg

青銅皿方罍  商代 湖南省博物館藏

十八、皿方罍器身回歸

1919年,湖南省桃源縣漆家河出土了一件器型碩大,雄渾莊重,做工精美的青銅方罍,因其上的銘文而被稱為“皿方罍”。該罍是中國晚商、西周早期青銅器的代表之作。

但出土之后,皿方罍卻身、蓋分離,器身輾轉流傳于數國古董商人之手,顛沛流離于亞洲、美洲和歐洲的異國他鄉。器蓋一直留在國內私人之手,1952年收歸國有,1956年湖南省文管會移交給湖南省博物館收藏至今。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藏家與湖南博物館數度互動,雙方均想以各自的方式使器物合璧,終未成功。

8PEvNy9YjhojZkG5joCgJGd8Vbm8FDQ1aHU1WWDO.jpeg

2013年,皿方罍再現國際拍賣市場,并將于2014年3月正式在美國進行拍賣。為使文物不再流離海外,在國家文物局協調下,在湖南省委、省政府支持下,湖南省派出代表團赴紐約洽談文物回歸事宜。最終在各方善意促成下,原先的拍賣計劃被取消,皿方罍器身得以重回祖國懷抱。2014年6月28日,皿天全方罍身首合璧,入藏湖南省博物館,終于走完了這條歷時百年的回歸之路。

十九、秦公墓地金飾片回歸

2015年,32件甘肅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出土的金飾片回歸中國,除4件鷙鳥形金飾片以外,其他28件是由法國收藏家克里斯蒂安·戴迪安先生無償返還。國家文物局將這批文物劃撥甘肅省博物館收藏。

XazObBrU9PRGIBX1qN1UtWb1zg6DRSecnHcX1RrF.jpeg

秦公墓地金飾片展覽現場

據戴迪安說,他第一次見到這些精美的金飾片是在1993年,他的歐洲朋友都認為這是假貨,他還專門邀請中國專家去法國研究鑒定。“文物販子一般會將金器熔煉賣錢,這批文物能保存下來實屬不易。”

據了解,大堡子山位于甘肅省隴南市禮縣。在西周及春秋時期,秦人曾在西漢水上游的大堡子山一帶生活繁衍。大堡子山遺址于上世紀90年代遭盜掘,大量秦人文物隨之流失海外。2005年以來,中國政府開始了大堡子山流失文物調查,并建立了被盜文物證據鏈。

二十、唐代鄧峪石塔塔身回歸

2016年4月,臺灣中臺禪寺拜會國家文物局,提出遵中臺禪寺住持惟覺長老遺愿,擬將信眾捐贈于該寺的山西榆社鄧峪石塔返還故里。經過細致認真的鑒定、磋商、接收等一系列工作,2017年1月24日,流失海外近二十載的鄧峪石塔塔身回到山西,暫存山西博物院。2月,山西博物院對留存在榆社的塔座、塔檐進行了清理養護,為展出拓模復制,拆除了回歸塔身的附加底座,做好了入藏及首展準備工作。

8pu00N8YqqcbGm0RSXZ0MCnpBO39udTjQDU1weEn.jpeg

唐代鄧峪石塔塔身展覽現場

2017年4月16日,臺灣中臺禪寺捐贈唐代鄧峪石塔塔身回歸及首展儀式在山西太原山西博物院舉行。經歷20余年,鄧峪石塔塔身與存留大陸的塔基、塔檐完成合體。

鄧峪石塔原位于晉中市榆社縣郝北鎮鄧峪村,是一座唐代石雕彩繪四面佛造像塔,砂巖質,通高3.2米,圓座方柱形,自下而上由底座、塔身、塔檐(帶平座)、塔剎四部分套合而成。1965年公布為首批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回歸的鄧峪石塔塔身高1.77米,塔身多處刻題記,塔身四面雕刻的佛像造型端莊,面形圓潤,體態豐腴,神情沉穩,衣紋流暢,體現了盛唐造像的鮮明特點,一些細部處理,如頭光、肉髻、面相、胸腹、雙腿、衣飾等具有突出的開元時期風格,顯示出大唐盛世的文化與藝術氣魄,對于研究唐代佛教藝術與雕刻藝術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1996年和1998年,塔剎和塔身先后被盜。塔剎至今迷失無蹤,塔身輾轉流入臺灣,由信眾捐贈給中臺禪寺。如今,經兩岸有關方面通力合作,流失海外20載的鄧峪石塔塔身重歸故里。

二十一、山西聞喜西周春秋青銅器回歸

2018年以來,山西公安機關組織開展的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共抓獲犯罪嫌疑人1179人,破獲文物犯罪案件724起,追繳文物17000余件。其中的一大批文物,屬國寶級珍貴文物。在這些追繳的文物中,有不少出自運城市聞喜酒務頭墓地。根據這一線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對被盜墓地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nknAbo5qCTzOGva2aZTTfRND8EmK4oUbnn9CsrRB.jpeg

uujnjNHxeKJeyRMWcXxTPnddSvyK2S34dc5ba5Da.png

 “以商代青銅器為例。因為打擊文物犯罪,才讓我們保住了聞喜酒務頭墓葬,這個墓葬出土了完整的青銅器組合,有很多器物有相同的族徽,使我們認識到了一個過去未知的方國。商代的晉南,我們過去的認識有限,一直苦于找不到大型聚落和墓地,聞喜酒務頭墓地的發現和一些被盜文物追繳,可能會改變我們過去的認識。”

二十二、從英國追索青銅“虎鎣”

2018年3月底,疑似圓明園流失文物青銅“虎鎣”即將在英國拍賣的消息引發國內外輿論關注。國家文物局得知消息后高度重視,立即開展信息收集、鑒定研究等工作。4月9日,英國相關拍賣機構負責人通過郵件明確表示拒絕撤拍青銅“虎鎣”。4月10日,國家文物局發表聲明,強烈反對并譴責該機構執意拍賣流失文物的行為,表示將繼續按照國際公約和中國法律規定,通過一切必要途徑開展流失文物追索。4月28日,國家文物局收到英國相關拍賣機構負責人郵件,郵件稱青銅“虎鎣”境外買家希望將文物無條件捐贈給國家文物局。

mYD6Z5I1X64ozzGoeLFp9AmMVdK6K6zERwmRQcv4.jpg

青銅虎鎣,西周,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圖/范立)

 

gr8lZAy0vUwjxgXOMAiDcNULP0uIs8QbLbFRZ2dZ.jpeg

青銅虎鎣展覽現場

9月,國家文物局代表團在劉曉明大使的見證下,于中國駐英國使館成功舉辦青銅“虎鎣”捐贈接收儀式。10月12日,國家文物局決定將青銅“虎鎣”劃撥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11月23日,青銅“虎鎣”順利抵達北京。12月11日,國家文物局劃撥中國國家博物館青銅“虎鎣”入藏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青銅“虎鎣”為西周晚期,蓋內鑄有“自作供鎣”四字銘文,因其特殊的形制、罕見的虎形裝飾而具有珍貴的歷史、藝術和學術價值。“虎鎣”為方唇,圜底,三蹄形足。肩的一側有管狀流,以伏虎為造型,另一側有龍首鋬(pàn),蓋折沿,上有圓雕踞虎形裝飾,蓋與鋬上各有小環鈕,原應有連鏈,現已失。肩部飾卷曲夔紋,腹上部飾橫S形斜角云紋,腹下部飾瓦紋,足根飾饕餮紋。“虎鎣”名稱的由來,主要依據是流管上的臥虎造型,目前據文字和史料記載存世的“虎鎣”僅有8件。

二十三、美國第三次返還文物

今年2月底,361件中國文物返還儀式在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舉行。據報道,此次返還的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是中美兩國2009年簽署相關備忘錄以來美方第三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中國流失文物返還。這批文物藝術品時間跨度長,從新石器時代直至清代,涉及石器、玉器、青銅器、陶器、錢幣、木雕建筑構件等多個門類,多為中國古代墓葬隨葬器物。

然而,返還工作實在不易。為了處理和返還這些文物,FBI聯合了考古學家、人類學家、部落專家和外國政府工作了近5年,至今只返還了約15%。這批文物,曾被保存在印第安納州一個農場倉庫里,其背后竟是一個類似真人版《奪寶奇兵》的故事。而故事主角收集的大量文物中,一些為非法所得。過去五年里,FBI悄悄地開始了文物的返還工作,但至今只返還了約15%。

這次歸還給中國的文物來自于美國的一個收藏家,名叫唐·米勒(Don Miller)。這位唐·米勒的另一個身份是科學家,甚至參加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的制造。他的另外一個身份是環球旅行的業余考古學家,在七十余年的時間里,唐·米勒的足跡遍布從北美,南美,亞洲,加勒比海地區以及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印度太平洋地區。而在印第安納州唐·米勒的農場里,收藏了大約42,000件來自全世界各地的文物。這些文物“從地板堆到了天花板”在他91歲去世前一年,米勒才同意放棄他可能違反州和聯邦法律和國際條約而獲得的文物。

二十四、意大利返還文物

今年3月,對于一批已在海外漂泊許久的中國文物來說,是個“好日子”。3月23日,在中意兩國領導人的共同見證下,中意雙方代表交換關于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的證書。根據雙方協議,意大利返還796件套中國文物藝術品。這次意大利返還的796件套文物,個個都不簡單。遠抵新石器時代,近至明清民國時期,歷史跨度長達5000多年。

3EI4soiZUdk29VUzz76yHTbZJGSOXq0WCPfzLagH.jpeg

意大利返還文物

同樣不簡單的,還有這批文物的“回家之路”。2007年,意大利文物憲兵在本國文物市場查獲一批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藝術品,隨即啟動國內司法審判程序。中國國家文物局得知相關信息后,立即對接意大利文化遺產主管部門,開展流失文物的追索返還工作。

歷經10余年漫長追索,2019年年初,意大利法院最終作出向中方返還796件套文物藝術品的判決。這次返還是“20年來最大規模”,用意大利文化遺產和旅游部部長阿爾貝托·博尼索利的話說,“我們很自豪能夠將這些文物歸還給我們的朋友,因為它們代表了中國人的遺產和身份”。而中國的網友們就像過節一樣興奮不已,“歡迎回家”四個字在當時頻頻“刷屏”。

二十五、從日本追索曾伯克父青銅組器

今年3月初,疑似我國流失文物曾伯克父青銅組器現身東京文物拍賣市場。國家相關部門立即展開追索工作,經過5個月緊鑼密鼓的工作,成功將流失日本的8件曾伯克父青銅組器追索回國。經國家文物局組織專家研究鑒定,該組8件青銅器被整體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LCMFckqlwnLo0j5LsAuhdKLm2e4sMsWrGRZ5hn3G.jpg

曾伯克父青銅組器

曾伯克父青銅組器一組8件,包括1鼎、1簋、1甗、1霝、2盨、2壺,從形制、銘文、紋飾、鑄造等方面均體現出典型的春秋早期青銅器的時代風格。這批青銅器組器的銘文多達330字,每器均帶有自名,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與此同時,本次追索回國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鑄造工藝極為精致。

曾國在傳世文獻中并無明確記載,1966年京山蘇家壟出土“曾仲斿父”九鼎銅器群,學術界才確認隨棗走廊一帶有曾國,1978年隨州發現曾侯乙墓,多數學者認為曾國就是歷史文獻中記載的隨國。本批曾伯克父青銅組器不但對此前的曾國墓葬考古發現有著重要的補充印證作用,也對研究曾國宗法世系、禮樂制度具有重要價值。

LYDlMTgvSU8URhW62taWlQzXWFNmYckJMgeAuBm8.jpg

展覽名稱:

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

主辦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

國家文物局

承辦單位: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

展覽時間:2019年9月17日 - 11月17日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北2 北3展廳